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科大、港科大(HKUST),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香江學者計畫 [290]重要成員,並獲AACSBEQUIS雙重認證,是一所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學。該校擁有教資會自行評審資歷資格 [291],並以科技和商業管理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並重,尤以商科工科見長,在物理、工程、工商管理、生物科學及生物技術、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

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政府為配合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型需要而創辦的香港第三所大學,也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1991年10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行開幕典禮。2005年,創立“本科生研究計畫”。2007年1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成立。2022年6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批成立。

建校以來,科大創造了全球最細單壁納米碳管、全球最高圖元的照片、全球首創的智能殺菌塗層、全球排名第一的EMBA課程等國際領先的教研成果,培養了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通信與資訊系統專家陸建華、數學家孫斌勇、民建聯主席李慧瓊、騰訊集團首席財務官羅碩瀚等各領域傑出人才。

截至2024年2月,學校設有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跨學科學院等5個學院,共有各類學生17189人,其中本科生10347人、研究生6842人;截至2023年6月,共有教員835人,其中常任教員767人、訪問教員68人。 [1]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香港科技大學歷任校長

共5個詞條2.5萬閱讀

葉玉如

任期:2022年-至今

史維

任期:2018年-2022年

陳繁昌

任期:2009年-2018年

朱經武

任期:2001年-2009年

目錄

  1. 1歷史沿革
  2. 2辦學條件
  3. 院系概況
  4. 師資力量
  5. 辦學模式
  6. 合作交流
  7. 學科建設
  8. 社會評價
  9. 3學術研究
  10. 科研平臺
  11. 科研成果
  12. 學術資源
  13. 4學校領導
  14. 現任領導
  15. 歷任領導
  16. 5文化傳統
  17. 校徽
  18. 標誌
  19. 校歌
  20. 校風
  21. 6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香港科技大學是因為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變而起。由於香港已經進入經濟轉型期,香港政府預計香港經濟會轉型為以高科技商業為主,而工商業要求有更多大學生配合,所以當時香港政府就決定興建第三所大學,以配合此需要。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簽署,確認英國將於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當時的英國軍隊便分批撤走,部份軍營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選址新界清水灣半島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馬軍營(Kohima Camp)興建香港科技大學。

1986年3月,香港政府首次公佈香港將興建第三所大學;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







香港科技大學

1987年6月,香港賽馬會捐出港幣十五億元,作為建設科大校園的資金。

1988年9月,吳家瑋教授獲委任為科大創校校長;11月,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鐘士元博士主持校園奠基儀式。

1990年10月,科大創業中心開幕。

1991年1月,科大教務委員會正式成立;10月,科大舉行開幕典禮。

1993年1月,與香港政府簽署了一億一千八百七十萬元的合約,發展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的風切變預警系統;10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

1994年2月,科大研發的鐳射沉積生產鑽石薄膜聚合物技術,在美國獲取第一個專利。

1995年1月,比爾·蓋茨蒞臨科大以“數碼化革命的未來”發表演說。

1996年1月,科大校長吳家瑋教授,發起組織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

1997年12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正式展開。

1999年4月,工商管理學院獲AACSB國際協會所認可;同月,鐘士元博士退任校董會主席並獲委任為大學首位副校監,羅康瑞博士出任校董會主席;9月,研究專案“資訊科技”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首個獲此資助的專案。

2000年11月,科大成功研發世界最細單壁納米碳管,直徑為0.4nm(納米)。







校園風景(一)

2001年4月,科大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十周年校慶開幕典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9月,研究項目“分子神經科學研究之基礎研究及新藥開發”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第二個獲此資助的專案;11月,朱經武教授出任科大的第二任校長。

2002年5月,陳祖澤博士獲委任為第三任校董會主席。

2003年9月,大學的納米材料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在全球七十五個課程中,評為世界第九位。

2005年7月,霍英東基金捐贈港幣八億元,支持科大策略發展及內地拓展計畫;同年,科大創立“本科生研究計畫”,是首間讓本科生于教授帶領下參與科研的香港院校。

2006年5月,大學圖書館命名為李兆基圖書館,以表彰他對大學的貢獻;6月,斯蒂芬·霍金教授為高等研究院主持首場講座。

2007年1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及其研究中心在南沙舉行開幕儀式;3月,李兆基基金會捐款港幣四億元予科大;12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首次在《金融時報》的排名榜中位列第一。

2008年4月,張建東博士獲委任為第四任校董會主席;12月,香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奠基儀式。

2009年3月,陳繁昌教授出任第三任科大校長;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第二次評為世界第一。

2010年6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大樓在南沙動土興建;同月,科大成立首個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7月,周大福鄭裕彤基金捐贈九千萬元支援科大建設新的研究和學術大樓;9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辦首個俄鋁校長論壇。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


2011年4月,科大慶祝二十周年校慶,時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教授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親臨主持慶典。為了表揚科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特別將一顆編號202784的小行星命名為“港科大星” ;5月,香港科技大學獲《QS亞洲大學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 (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列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 ;9月,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開幕儀式。

2012年4月,鄭裕彤大樓舉行奠基儀式;7月,“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研究策略”和“低本高效、綠色環保的LED晶片系統研究”獲研究資助局撥款開展主題研究;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連續第四年被《金融時報》評為世界第一。

2013年6月,香港科技大學連續三年獲《QS亞洲大學排名》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列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 ;7月,“新型的光波及聲波功能材料研究”和“神經突觸的發育,訊號轉導及精神疾病的分子機理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9月,李兆基校園舉行開幕典禮;同月,科大成立先進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連續第五年被《金融時報》榮膺全球第一;11月,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舉行冠名典禮暨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

2014年10月,何廷錫伉儷全新訪客資訊中心舉行開幕典禮;12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舉行開幕典禮;同月,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行16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2015年1月,教資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評價顯示科大研究達“世界領先水準”成績稱冠;3月,廖長城議員獲委任為第五任校董會主席;7月,科大“本科生研究計畫”踏入十周年;9月,水上活動中心一期工程舉行動土儀式;11月,科大畢業生于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行14位,蟬聯大中華院校之首。

2016年2月,鄭裕彤樓舉行開幕典禮;3月,科大舉行第三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5月,科大主辦香港首個亞洲物理奧林匹克;同月,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演講廳命名典禮;6月,香港科技大學二十五周年校慶,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首屆亞洲大學峰會 ;7月,科大與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合辦2016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 [9];10月,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2016年排名中位列榜首,第七度榮膺全球第一EMBA課程 ;11月,香港科技大學於該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Ranking 2016) ,躍升一級至全球第13名,同時位列大中華之首。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已連續四年高踞大中華榜首及全球首20名。







校園風景(二)

2017年4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公佈2017年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創校26年的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二 ;10月,英國《金融時報》公佈2017年全球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排名榜,由香港科技大學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合辦的EMBA課程第八次登上榜首 ;11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發佈2017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12、亞洲第二。

2018年4月,由香港科技大學及北京大學牽頭,多所香港與北京大學共同發起的京港大學聯盟正式成立 ;6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佈2018年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榮登榜首 ;9月,史維教授出任科大第四任校長 ;10月,英國《金融時報》公佈2018年全球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排名,香港科技大學與美國凱洛格商學院合辦的EMBA課程第九度位列榜首 ;11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2018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位列全球第16名、大中華區第一 ;12月,廣州市政府、廣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簽署舉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合作協定。

2019年2月,曾肇添體育中心開幕 ;4月,逸夫演藝中心舉行動土儀式 ;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發佈,香港科技大學蟬聯榜首 ;8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學宣佈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資5億港元,用於創立香港首個聚焦合成生物科技的研究平臺,命名為李嘉誠合成生物學研究院 ;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並正式動工 ;11月,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排名第二。

2020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2020年度年輕大學排名,香港科技大學連續第三年獲年輕大學排名榜首 。

2021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與中國建設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計畫於新學年開始合辦大灣區首個金融科技碩士課程(MSc Fintech)、並將籌畫針對中小微企業的mini-MBA項目 ;5月,與騰訊金融學院(香港)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培育金融科技人才 ;11月,科大逸夫演藝中心開幕 。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2張)

2022年1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三 ;5月,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一致通過任命葉玉如教授為科大下任校長,由2022年10月19日起生效,接替卸任的史維教授。葉玉如教授為科大自1991年創校以來首任女校長 ;6月,教育部依法批准正式設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6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位於香港科學園的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中心主任兼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候任校長葉玉如向習近平主席介紹中心的科研專案及成果 ;7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學宣佈,將建立全球首個實體-數位雙子校園。這個名為MetaHKUST的項目,涵蓋科大清水灣校區及9月開幕的科大廣州校園,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並打造可供全體師生和教職員參與的綜合平臺 ;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首批開設15個碩博士專業,招收碩博士生。這所大學打破傳統高校的院系之分,首設“樞紐”和“學域”學術架構,將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探路 ;10月,由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合辦的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KH EMBA)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榮獲第一,為第11度榮膺全球之冠 ;11月,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度全球大學就業力排名發佈,香港科技大學位列全球第30名 。

2023年2月,香港科技大學與招商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2月27日,與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合作建立大灣區生物醫藥國際創新中心、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政策研究中心 ;3月,沈向洋教授獲委任為港科大校董會主席 ;3月7日,與香港體育學院共同創立香港科技大學-香港體育學院體育科技聯合中心 ;3月9日,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聯通智慧社會聯合實驗室成立 ;6月,香港科技大學與清華大學合辦首屆“紫荊電腦學科發展論壇” ;7月,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升格為跨學科學院 ;8月25日,“香港科大-雄彬一號”高分辨光學衛星成功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運行,科大也因此成為首家發射衛星的香港高等院校 ;10月,由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合辦的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KH EMBA)在英國《金融時報》EMBA課程百強榜中蟬聯全球第一,為第12度榮膺全球第一 ;11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代表團到訪科大,與師生互動交流 。

2024年1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市徐匯區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設立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 ;1月24日,香港科技大學成立“資料科學基礎”、“再生生物學”、“對流與降水”三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3月15日,香港科技大學首個新基石科學實驗室揭牌儀式舉行 ;5月24日,香港科技大學與馮氏集團旗下利豐聯合宣佈成立香港科技大學利豐供應鏈研究院 ;6月14日,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共同宣佈推出“紅鳥跨校園學習計畫”,透過“科目共用”(Course Sharing)和“學分互換互認”(Credit Transfer)等計畫實現資源分享、優勢互補 ;7月,香港科技大學與北京協和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以促進人才交流及研究協作 ;同月,獲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捐贈,支持大學和內地醫院合作開展“內地創新醫學人才培養計畫(腦健康領域)” ;7月22日,香港科技大學成立香港首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 。

逸夫演藝中心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根據2023年7月學校官網,學校有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跨學科學院等5個學院,以及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

院系課程
理學院 工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生物化學

生物學

化學

環境科學

數學

數學及經濟學

物理學

應用物理學

大氣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科學

分子生物醫學科學

化學工程學

化學及生物產品工程學

化學及環境工程學

土木工程學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

土木及結構工程學

土木基建工程及管理

電腦工程學

電腦科學

電腦科學—資訊工程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資訊及通訊工程

工程企業管理

環境工程

工業工程及工程管理學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

資訊科技

積體電路設計工程

智慧建築物技術與管理

物流管理及工程學

機械工程學

機械工程學—屋宇設備

電信學

航空太空工程學

專業會計學

經濟學

經濟及財務學

財務學

環球金融

計量財務學

綜合商業管理學

環球商業管理

資訊系統學

組織管理學

市場學

營運管理學

財務分析學

資訊系統管理學

投資管理學

人文及社會科學

通識研究

中國研究

人文學

社會科學

跨學科學院
科技及管理雙學位

環境管理與科技

跨學科自選主修

可持續與綠色金融

Major + X

師資力量

師資資料(截至2023年6月)
學院 常任教員 訪問教員 總計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 197 6 203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 259 19 278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155 33 188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52 6 158
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學院# 51 6 57
總人數 767 68 835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24年8月香港科技大學官網;#包括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學院、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及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的教員) [1]

備註:關於各大學院(包括學部和學系)及跨學科課程事務處的教授情況參見香港科技大學官網發佈的《教授簡錄》。

部分教授介紹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初期的優秀師資包括吳家瑋教授、王佑曾教授、張立綱教授、楊祥發教授、丁邦新教授、李龍飛教授、張灝教授、段錦泉教授、丁學良教授、鄭樹森教授、林毅夫教授、沈平教授、項武義教授、沈運申教授、顧鈞教授等。 [34]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教授是實驗天體物理學家,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並獲頒高等研究院趙氏廷箴懷芳教授席。

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鄧青雲於1980年代發現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材料,被譽為“OLED之父”,2011年成為歷來首位華裔沃爾夫化學獎得主。 [36-37]

新明工程學講席教授楊強是人工智慧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2013年當選為國際人工智慧協會(AAAI)院士,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2017年當選為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IJCAI)理事會主席,是IJCAI創辦以來的第一位華人理事會主席,2021年當選為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兩院院士。

化學系唐本忠教授及物理系湯子康教授因推動材料科學及納米技術基礎研究及應用的發展,於2007年獲頒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2018年1月,唐本忠教授主持完成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新明工程學教授、電子及電腦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工學院前院長李德富教授,曾于2018年至2019年擔任IEEE通訊協會主席,並先後得到18個IEEE最佳論文獎,2021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電子及電腦工程系榮休教授兼新興跨學科領域學部研究教授劉紀美,憑藉她於“III-V半導體器件在矽元件上的應用,對光子學及電子學所作出的貢獻”,於202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物理學系講座教授陸錦標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共同領導人,曾獲2014年度W.K.H. Panofsky Prize、2016年度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以及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電腦系和數學系張潼教授是機器學習領域的國際專家,美國統計學會國際數理統計學會Fellow,2019年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和創新工廠電腦感知與智慧控制聯合實驗室主任。

機械工程系趙天壽教授主持完成的“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項目,獲頒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8年,趙天壽教授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機械電力技術獎)。

錢培元教授主持完成的“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專案,獲頒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數學系荊炳義教授主持完成的“自正則化極限理論和斯坦因方法”項目,獲頒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電腦科學及工程學系劉雲浩教授主持完成的“基於非測距的無線網路定位理論與方法研究”專案,獲頒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生物化學系張明傑教授,于2007年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成功闡釋腦細胞訊息傳遞的過程。

機械工程系張統一教授主持完成的“壓電材料的斷裂”項目,獲頒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數學系黃勁松教授主持完成的“半單李群上的非交換調和分析”項目,獲頒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物理學系王甯教授獲華人物理學會頒授2006亞洲傑出成就獎。王教授于2000年在科大成功觀察到全球最細、直徑只有0.4納米的單壁納米碳管。這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當年全球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其後他與同僚湯子康教授共同發現納米碳管具超導性。湯子康教授主持完成的“納米結構氧化鋅半導體ZnO薄膜的室溫紫外鐳射發射”項目,獲頒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校園風景(三)

化學系韓利強教授(Prof. Richard Haynes)與拜耳公司研製出高療效、低成本的抗瘧疾新藥青蒿碸,這項研究獲全球化學領域的權威學術期刊《應用化學》選為2006年3月20日的封面專題。

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于2004年3月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L’OREAL·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香港女科學家和第二位中國女科學家。

化學工程學系吳嘉名教授獲選為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會士。同系的陳澤強教授獲亞洲氣溶膠研究議會頒發“亞洲青年氣溶膠科學家獎”。

土木工程學系主任張慕聖教授獲加拿大工程院香港工程科學院選為院士。而同系的鄧漢忠教授則獲美國離岸能源中心選為“殿堂級技術拓荒者” 及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為最高層次的“榮譽會員”。該系吳宏偉教授于2003年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土力學及基礎工程青年獎。同系的勞敏慈教授成功開發廢物限制屏障技術,獲得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2004年度 “James Croes獎章”,為該獎自1912年成立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裔論文首席作者。

電腦科學及工程學系張黔教授是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香港、澳門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資助者和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通訊分會“2005年亞太最佳青年研究員獎”得主,也是100位獲《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頒授“2004年世界青年創新獎”(TR 100)的得獎者之一。

電子及電腦工程學系曹希仁教授獲委任為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控制系統分會院士評審委員會主席。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主任李忠義教授,其參與合撰的論文獲《工業工程師學會專刊》選為2005年度最佳論文。李教授在2006年被工業工程師學會選為亞洲區副主席。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曾哲明教授獲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頒授“LEAD獎項”。曾教授于2005年更獲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學系頒發“傑出工業工程師獎”。

機械工程學系趙汝恒教授,獲美國供熱、製冷及空氣調節工程師學會頒授“Ralph G Nevins生理及人類環境獎”。

化學系教授及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顏河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2020年獲得 “科學探索獎” 能源環保獎,以表揚他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的傑出成就。

電子與電腦工程系范智勇教授為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22年憑藉其在微納仿生光電材料與器件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科學探索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姓名 職務 研究方向 當選年份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玉如 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神經生物學 2001
吳雲東 化學系講座教授 理論有機化學 2005
唐本忠 化學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部講座教授 高分子合成 2009
張明傑 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結構生物學 2011
張統一 機械及航空航太工程系榮休教授 力學 2011
鄭平 機械工程學系榮休教授 工程熱物理 2011
勵建書 數學系講座教授 基礎數學 2013
趙天壽 機械及航空航太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能源科學 2019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張立綱 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 物理學 1994
朱經武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 物理學 1996
香港科學院院士名單
姓名 職務 當選年份
朱經武 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校長、教授 2015年
葉玉如 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2015年
鄧青雲 賽馬會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 2015年
張明傑 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2015年
陳繁昌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 2015年
沈平 物理系講座教授 2019年
陳子亭 物理系講座教授 2021年
陸錦標 物理系講座教授 2023年
香港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學者計畫
年度 得獎者
2024/25 陳敬、張黔
2023/24 戴希、李瑩瑩
2022/23 淩仕卿
2021/22 陳松年
參考資料: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官網 [249] [287]
香港研究資助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畫
年度 得獎者
2023/24 李中清
2021/22 Eric S NELSON
2013/14 崔大偉
2012/13 李伯重吳曉剛
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學者計畫
年度 得獎者
2024/25 張曉東、劉凱、王一、朱鵬宇
2023/24 孫飛
2021/22 曹圭鵬
2020/21 羅錦團顏河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
年度 得獎者
2022 曾淑貞(協作團隊)
2021 Rhea Patricia LIEM(新晉教學人員)
2018 陳鈞傑(新晉教學人員)
2015 胡錦添

辦學模式

本科生研究計畫

“本科生研究計畫”(UROP)是科大一個特別計畫,旨在培養本科生對研究的興趣。參與計畫的本科生會在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活動。在這計畫下,本科生須與教授訂立研究範疇,並在計畫完結時提交學術報告。計畫一般為期三至四個月。

為進一步豐富本科生的研究經驗,UROP自2012年起聯合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推出“國際本科生研究計畫”(IROP),讓本科生嘗試于不同環境及文化下進行研究。

創業中心

科大創業中心是以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和鼓勵大學社區成員直接參與新技術的商業化創新創業中心。它幫助學生真正對創業感興趣,成為主管可以在啟動和追求創業中作為職業選擇。

合作交流

國際合作

1996年,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發起成立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帶領區內一流大學交流合作。直至2013年,科大連續3年在QS亞洲大學排名榜中榮登榜首,並繼續與海外更多合作夥伴建立聯繫。《通向學術卓越之路:研究型大學的崛起》探索科大成為優秀研究型大學的成功因素。大學領導層積極進行國際交流,與各地學者共同應對環球挑戰。2015年,科大為亞洲唯一高等學府,獲邀於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並於其“創想研究室”(IdeasLab)與全球知名學者及專家探討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48]。科大也是世界經濟論壇所屬全球大學校長論壇以及亞洲大學聯盟成員。

國際化是科大六個策略發展計畫的重點之一,科大在各個領域致力進行多元化發展,包括國際地位、策略夥伴與學術合作協定、研究合作、國際學生和教學人員、海外校友聯繫和媒體關係。為迎接瞬息萬變的環球挑戰和加強國際聯繫,自2011年起,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翁以登博士率領訪問團前往美國、歐洲、中東、拉丁美洲等地,訪問頂級大學及科技學院的校長及高級管理層,促進跨國研究及學術的合作。這些訪問促使科大與海外頂尖大學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包括美國南加州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萊斯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以色列理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憑藉這些緊密聯繫,科大將可進一步推廣環球高等院校之間的研究合作。科大還與英國牛津大學攜手合作,開辦專為香港、內地和區內的公營機構高層人員的公共政策培訓課程。此外,科大跟美國著名女子學院史密斯學院合作,開設切合亞洲女性高級行政人員的培訓課程。同時,科大亦接待院校代表到訪探討策略協作,包括麻省理工大學南加州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倫敦帝國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烏特勒支大學維吉尼亞大學等。

科大在全球擁有超過3000個合作夥伴,致力為學生爭取更多交流體驗,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和企業精神,成為未來的環球領袖。為此,科大特別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和義大利博科尼大學合辦,推出全球第一個讓學生瞭解三地文化、同獲三所大學頒授學位、橫跨三大洲的工商管理本科課程。科大還與維吉尼亞大學北京大學締結三方協定,通過學術和研究合作交流,為精英學生提供最全面的發展。此外,通過科大的國際本科生研究計畫,令學生有機會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與世界各地的科研權威粒子物理研究;學生還有機會到訪麻省理工大學和其他國際機構。網上教育課程已成為教育界的新趨勢,科大作為科研先驅,已成為首間採用“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的大學,並與CourseraedX等在全球推動MOOC的組織結成夥伴,回應全球人士的學習需要。通過有關合作,科大可讓世界各地有志修讀課程的人士,體驗科大獨特、高效和互動的創新教學質素。

內地聯繫

香港科技大學是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粵港澳高校智慧校園聯盟大灣區顯微科學與技術聯盟重要成員。

科大一向積極拓展與內地機構及城市的合作,其中包括支援研究項目、開拓研究活動、提升研究水準及提高大學聲譽。科大從三方面開拓更多合作機會,包括建立新的合作夥伴,擴展與內地機構的合作及加強現有的業界合作關係。

憑藉內地眾多合作夥伴的支援,科大將繼續積極與更多內地院校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國家科技部先後批准科大設立“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批准成立“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負責管理大學位於廣州、深圳及佛山等地的科研平臺的知識轉移工作,透過技術轉移、業界合作、創業和孵化支援,實現產業化。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是科大在內地知識轉移和推進的重要平臺之一,致力參與創新研究、產品及工藝開發、培訓、創業和進行產業化,亦作為以科大為核心的開放式創新平臺營運。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作為科研專案、非學位課程培訓和創新創業的平臺,亦扮演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單位、高等院校、企業、校友和科大之間的連系角色。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是一所工程中心,致力於發光二極體與平板顯示行業製造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也是推廣應用研究項目和創業的平臺。

科大透過現有網路,積極在內地拓展,尋找更多的合作關係。科大的管理層經常獲邀到內地主要城市主持講座,分享大學的國際經驗。除了加強與科大在內地校友之間的緊密聯繫,科大亦透過與內地企業的網路,為科大學生提供實習、就業和研究的機會。科大獲邀於博鼇論壇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達沃斯論壇發言,活動彙聚全球知名金融、製造、房地產、資訊科技、零售業企業家到內地進行交流。科大致力與內地政府部門、企業及學術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致力尋求更多發展機會,交流知識。科大的合作夥伴均屬內地重點院校,包括內地九所一流研究型大學。科大舉辦港科大傑弗遜全球研究課程(暑期),致力培訓學生建立國際視野。透過與中國美術學院的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學習設計理論。同時,科大亦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策略合作協定,促進學生交流及學術研究合作。科大平均每年接待超過100多個來自內地大學、企業及政府部門的代表團,合共1300人次。

科大致力加強內地的人際網路,覆蓋人文、科學及商業等多個領域,包括與聯想集團簽署策略合作協定,開展多項合作研究項目,為科大學生在各專業範疇上提供寶貴的實戰機會,學生可在這些機構實習及就業,促進兩地文化交流。其他企業還包括阿裡巴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華為招商局神州數碼騰訊TCL等。

科大教授在內地取得多個科研獎項,包括由國務院及教育部頒發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及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此外,共有5位科大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科建設

香港科技大學在科學、工程、商管、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上提供跨學科課程,其中電子工程、土木工程、電腦科學、統計學、會計與金融、化學等為該校的優勢學科。

2022年4月,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發佈,香港科技大學有14個科目進入全球50強,並入選亞洲十佳大學。

2022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術領域/學科名稱 名次
工程與技術領域 24
電腦科學與資訊系統 29
化學工程 40
土木與結構工程 20
電子與電氣工程 28
機械工程 40
自然科學領域 54
化學 30
環境科學 35
材料科學 28
數學 37
物理學與天文學 50
社會科學與管理領域 33
會計與金融 25
商學與管理學 24
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 27
統計與運籌學 50

社會評價

大學排名
排名機構 2024-25 2023-24 2022-23 2021-22 2020-21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QS世界大學排名 47 60 40 34 27 32 37 30 36 28 40 34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64 58 66 56 47 41 44 49 59 51 57
QS世界年輕大學排名 2 2 2 2 2 2 2 1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 3 2 3 3 1 1 1 1 2 3 4 4

學術研究

科研平臺

根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高等研究院1個,中國內地科研平臺3個,中央研究設施9個,研究中心51個,研究所12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先進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等研究院(1個):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

中國內地科研平臺(3個):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開發中心

中央研究設施
先進工程材料實驗所 設計與製造服務所
動植物養育實驗所 環境實驗所
生物科學實驗所 岩土工程離心機實驗所
中電風洞實驗所 材料測制實驗所
納米電子製造實驗所
研究中心
大氣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德國電信系統與媒體實驗室
先進微系統封裝中心 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華為–香港科大聯合實驗室
亞太金融市場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ed Computing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商務資料分析研究中心 分子神經科學中心
企業策略與創新研究中心 新元素-香港科大數位健康, 醫療物聯網聯合研究中心
癌症研究中心 光電科技中心
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物聯網研發中心
中藥研發中心 科大理學院-高等研究院超分辨成像中心
顯示技術研究中心 半導體產品分析及設計增值中心
實驗商學研究中心 智慧及可持續發展基建研究中心
市場行銷與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 華南研究中心
超材料研究中心 調查研究中心
科學計算研究中心 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
太空科學研究中心 康信商業案例研究中心
統計科學中心 同益實業集團電子商貿中心
幹細胞研究中心 惠理投資研究中心
可持續能源技術研究中心 大氣研究中心(nanshan)
圖像科學與計算中心 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
流動資訊科技中心 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
系統生物學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 綠色產品及加工技術研究中心
環境、能源與資源政策研究中心 高分子成型過程及系統中心
電腦網路空間中心 數位生活研究中心
Finetex – 科大研究中心 北京-香港科大聯合研究中心
恒隆組織管理中心
研究所
先進製造研究所 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
生物技術研究所 環境研究所
香港科大能源研究院 集成微系統研究所
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
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 信和軟體研究所
香港電訊資訊技術研究所 蒙民偉納米科技研究所
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研究領域 領導者
資料科學基礎 周曉方教授
再生生物學 解亭教授
對流與降水 蘇慧教授 [266]

科研成果

研究經費
時間段 經費(港幣百萬)
2007 – 2008 369.6
2008 – 2009 447
2009 – 2010 432.6
2010 – 2011 409.3
2011 – 2012 444.1
2012 – 2013 548.4
2013 – 2014 485.2
2014 – 2015 521.8
2015 – 2016 578.4
2016 – 2017 690.9
2017 – 2018 657
2018 – 2019 831.6
2019 – 2020 1080.1*
2020 – 2021 1033.6*
2021 – 2022 1082.8**

根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理學院教員多次取得校外資助支持研究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研究資助局的優配研究金、協作研究金、卓越學科領域計畫和主題研究計畫,以及創新科技處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等。他們亦有獲得中國內地重要研究計畫撥款,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等和孔雀計畫

其中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畫包括“促進健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及“加強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策略地位”等3個特選主題。

卓越學科領域計畫包括“資訊科技”、“分子神經科學:基礎研究及新藥開發”、“神經突觸的發育,信號轉導及經神疾病的分子機理”、“老年護理中前沿的、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等8個研究專案。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包括“老年癡呆症的分子機制研究”、“聚集誘導發光的基本科學問題”等2個研究項目。

2023年2月,香港科技大學在科睿唯安(Clarivate)公佈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最常引用的前50家研究機構排名2023》中排名第47位,是香港唯一上榜的大學。根據該項調查,科大獲空中巴士、華為等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徵引的論文數目達556篇。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畫
輪次 項目名稱 專案統籌者
第十二輪 老年護理中前沿的、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 施毅明
第十一輪 氣候變化下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地球系統研究 甘劍平
第十輪 6G:面向智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下一代無線網路 李德富
第八輪 斜坡安全中心 吳宏偉
第七輪 健康及神經退行性病變過程中突觸功能和可塑性調控的細胞機制 葉玉如
第六輪 神經突觸的發育,信號轉導及經神疾病的分子機理 張明傑
第二輪 分子神經科學:基礎研究及新藥開發
第一輪 資訊科技
香港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畫
年度 項目名稱 專案統籌者
2024/25 發展香港海岸基礎設施數位孿生技術應對極端風暴潮 趙吉東
通過技術轉型提升香港在可持續供應鏈金融中的地位 張季恒
2023/24 數字孿生智慧化滑坡風險應急管理 張利民
增強香港金融業整體合規科技能力 促進央行數碼貨幣和數碼資產的規管及基礎設施設計 藉以提升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譚嘉因
2021/22 幹細胞與微環境互作在組織維持和組織工程中的應用 解亭
發展香港成為全球的綠色金融中心 張處
2020/21 一種高性能分散式基於圖的流資料機器學習框架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 陳凱
2019/20 未來污水淨化與資源回收一體化工廠(未來水工廠) 陳光浩
2018/19 以幹細胞方法解析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基礎 葉玉如
促進香港成為全球的金融科技樞紐 譚嘉因
2017/18 用於可再生能源供電站及電動汽車的電燃料儲能技術基礎研究 趙天壽
2016/17 香港及鄰近海域富營養化,缺氧及生態後果的診斷和預測:物理-生物地球化學-污染耦合研究 甘劍平
2015/16 智慧型城市供水系統 招捷達
香港泥石流流動機理及風險控制 吳宏偉
2012/13 神經系統疾病的幹細胞研究策略 葉玉如
低本高效、綠色環保的LED晶片系統 劉紀美
2011/12 振興香港海洋貨櫃運輸物流網 李忠義
香港研究資助局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
年度 項目名稱 專案統籌者
2023/24 香港建築物減碳技術與方案:研發、評估與實施 孫慶平
下一代寬禁帶/超寬禁帶半導體集成電子技術 陳敬
科研突破
發現大腦疾病新機制 或有助開發新療法
發現新材料體系 開創有機太陽能電池新時代
科大突破性發現 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帶來新希望
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研發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 發電效率創新紀錄
發現探測極早期宇宙演化歷史的方案 有助瞭解宇宙起源
理論物理學家解開“伊辛超導體”特性之謎
突破性科研發現 有望治療慢性脊髓損傷
成功調控光子形狀 創造光腔裝載效率最高紀錄
研發新材料讓高分子太陽能電池效率創新紀錄
研發聚集誘導發光物料 開拓嶄新應用領域 提升法醫搜證效率及細菌顯影技術
破解光合作用機理 助研發再生能源
發現新的分子標靶 有助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二維超導物料的研發,有助開發穩定及實用的超級電腦
科大物理學系研發新一代路線協調方法可應用在交通、通訊、導航系統
成功解開特定蛋白與調控大腦發育新機理有助瞭解自閉症相關疾病
利用極幼鉛納米線取得超導體研究新突破 可提高超導體的醫學與生物學應用
研創高效材料探測爆炸品 控制發光強度
首創用昆蟲細胞製造戊型肝炎疫苗
首次實現在單粒子尺度上直接觀測晶體的均勻熔化
首次於骨骼肌幹細胞中發現新型蛋白質分子 為應用骨骼肌幹細胞治療肌肉萎縮症帶來希望
納米結構氧化鋅薄膜紫外鐳射發射研究榮登過去50年引用次數最多的應用物理學論文
全球首次成功破解 特定蛋白與癲癇症相關疾病發作的訊號機理
證實單光子不能超越光速
發現視覺系統機理
有關膠體結晶薄膜熔解的重要發現
操控光的同時,沒有導致特定設計頻率損失的新可能性
肌動蛋白質基因突變如何導致遺傳性失聰失明
揭示全新的腦部資訊傳遞機制
創新的彈性超材料
參與國際腫瘤基因組聯盟破解癌症基因
參與中國首顆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的資料研究工作
成功開發頭髮驗毒新技術
傳統中藥名方“夏桑菊”配合新科技以防禽流感
可折曲電子顯示幕面世
研製出世界最細單壁納米碳管,該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全球當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學術資源

圖書館

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館樓高5層,建築面積為12350平方米,可提供3100個讀者座位,收藏有70萬冊圖書,有35000種電子、印刷雜誌、資料庫和其他數位資訊資源。




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

大學刊物

大學刊物
《年報》 《科大簡介小冊》 《教授簡介》 《校友通訊》
《高研院通訊》 《學院通訊》 《電子書架》 《科大環境報告》 [79]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大學監督 李家超
校董會主席 沈向洋
校長 葉玉如
首席副校長 郭毅可
副校長(行政) 龐鼎全
副校長(研究及發展) 鄭光廷
副校長(大學拓展) 汪揚
協理副校長 童彭爾馮志雄、萊韻詩、陳子亭、金信哲、陳志民、陳佩珠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姓名 在任時間
吳家瑋 1991年至2001年
朱經武 2001年至2009年8月
陳繁昌 2009年8月至2018年8月
史維 2018年9月至2022年10月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 [209]

香港科技大學校徽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從意象的角度凝視,在知識之源的書本之上,冒起了智慧的金色大腦。而在高舉書本的雙臂之中,既是一個代表科學的燒瓶,亦是一個代表工程與技術、或傳播與管理的發射塔。太陽發出金色的光芒是非常傳統的中國色彩,映照在代表香港的湛藍色大海上。支援著這些象徵標誌的是三個希臘字母 ,分別為“upsilon”、“psi”和“tau”,音譯則作“UST”。總而言之,校徽跟科大本身一樣,蘊含多重意義。

標誌

日晷


香港科技大學以日晷作為大學標誌。這件名為“時間之輪”的雕塑迄立於科大廣場中央,是由香港賽馬會委託一對居於澳洲西部珀斯的愛爾蘭藉藝術家夫婦Charles和Joan Walsh-Smith創作而成。

日晷以鋼鑄造,安裝在水池中央的寬階平臺上,象徵著時間的流逝。平臺上還有浮雕壁畫,描繪了中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所取得的39項成就。紅色日晷於1991年10月8日安裝完成後隨即成為科大的標誌,透過其形態、功能、歷史和未來之間相互交織,反映出科大的不同面貌。

校歌

香港科技大學校歌》由大學社群及公眾人士攜手創作,旨在培養成員對大學之歸屬感,體現科大的精神和核心價值,於2023年3月31日正式推出。

校歌的誕生體現了校內外才俊的共同協作和努力。科大及港科大(廣州)的學生、教職員、校友及公眾人士,一共向科大校歌工作小組提交了45份歌詞、旋律及歌曲作品,最終由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等專業音樂人及大學成員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由科大經濟學系兼港科大(廣州)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助理教授袁卓爾創作的樂譜作為校歌的旋律。

校歌的普通話歌詞由入讀科大研究生課程的賈憲章先生撰寫,廣東話版本由填詞人岑偉宗先生撰寫,而英文版本則由科大人文學部教授艾樂冊博士、校歌工作小組召集人施熙德女士和自由作家楊光宗先生組成的歌詞團隊撰寫。校歌由科大校友兼專業音樂人徐協倫監製,並邀得音樂人伍卓賢編曲。

香港科技大學校歌
粵語版 普通話版 英語版
日有光 映照海角學有進境

紅鳥坐看 香港廣州

與時並進精英

先進開新領域 未來在繼承

任重道遠 願歲月可見證

願世上有呼應

清水一灣 修養內涵

沙洲一片 建立杏壇

成就創 遠景跨出象限

工商輝映 千里萬難

薪火相接 文理同盼

科技登高峰 極目飽覽

東西春秋 家國漫談

先驅新進 求變無間

科大與香港 日月可鑒

朝陽升 紅鳥日晷 輝映學宮

盼清水灣 南沙之洲

跨越時空相通

求同存異共奮進 多元之聲

弘毅致遠 守護薪火相承

引領世界學風

智慧之源 探索無窮

理工商文 科技相融

創新光 照耀日月星空

莘莘學子 敢為先鋒

求進求新 指日成功

萬古流芳 崢嶸歲月中

心中所念 家國情懷

朝乾夕惕 同創未來

香港科大 盛譽享中外

Red bird standing guard beneath the rising sun

That watches over the citadels

of learning all as one

Leaping forward till each marathon is run

We’re striving for a legacy like none

we’re children of the sun

Fountain of knowledge lifts our flight

Science and Arts scaling new heights

Engineering Business leading lights

Scholars and dreamers heed the call

reaching our goals and standing tall

bringing pride and honour to us all

Love for this land our heart imparts

Spurring us to a brave new start

HKUST the beacon of our heart

校風

香港科技大學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以加強學生、教職員及訪問學者之間學識、觀點和創新概念的交流。

知名校友

姓名 概況
汪滔 大疆創新創始人、董事長
陸建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于吉紅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李慧瓊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
羅碩瀚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孫斌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容永祺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
林智遠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審計署署長
姜國華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黨委統戰部部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
賈佳亞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教授、IEEE Fellow、騰訊優圖實驗室傑出科學家
劉江川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電腦學院終身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康飛宇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院長
史大林 廈門大學副校長、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周亞虹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胥偉華 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
郭予光 香港都會大學副校長、IEEE Fellow
周望 新加坡國立大學應用統計系教授、IMS Fellow
任維清 新加坡國立大學數學系教授、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
常鑫 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副院長(研究)、金融學教授
戴廷龍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教授
宋舒然 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斯隆研究獎獲得者
陶宇飛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ACM Fellow
黃繼傑 倫敦大學學院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IET Fellow
王輝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組織與戰略管理系教授
王凱波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張田餘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
謝江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教授、IEEE Fellow
周飛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
唐少強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原副院長
張穎珺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資訊工程學系教授、IEEE Fellow
禤承恩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
楊上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副院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萬國華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原副院長、管理科學系特聘教授
雷樂成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
劉永進 清華大學電腦系人機交互與媒體集成研究所所長
李默 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IEEE Fellow
陶梅霞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王井東 百度AI電腦視覺首席架構師、IEEE Fellow
楊錚 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副教授、IEEE Fellow
郁培文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楊仲軒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詹良通 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軟弱土與環境土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陳恒鑌 香港立法會議員
吳宗權 會德豐有限公司主席、九龍倉集團副主席
李聖潑 信義能源董事局主席
李友情 信義光能執行總裁
彭一庭 俊和發展集團董事會主席
彭一邦 俊和發展集團副主席兼執行董事
陳文博 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副董事長
沈東軍 通靈珠寶總裁,法國樂朗酒莊莊主,中國珠寶首飾協會副會長
陳易希 香港發明家、科技公司“Bull.B”創辦人
李應樵 香港萬科數碼集團首席執行官
龔耀輝 中國金融租賃集團有限公司前首席執行官
戴介明 Ipreo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兼主管
吳蘇 中衡國際集團總裁、江蘇運贏集團執行董事、國際物聯網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張雲飛 珠海雲洲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戴文淵 第四范式創始人兼CEO
徐辰 思特威董事長、總經理
楊帆 凡普金科聯合創始人&愛錢進CEO
駱興順 蘇州和林微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肖國偉 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譚平 阿裡人工智慧實驗室電腦視覺首席科學家
雷樂銘 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教授、“晨興數學銀獎”得主
項安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鐘松發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及院長講座教授
陳永豪 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
孫秀林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餘志祥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張慶紅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
全軍民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範曉蕾 北京大學中文系長聘副教授(正高)、博雅青年學者
蔣煒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運營管理系主任、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陳冬華 南京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系主任、教授
王秀傑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專案首席科學家
馬鵬程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周偉華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資料分析和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王傑 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副主任、教授
洪偉萍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行銷系教授
熊振華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教授
朱燕民 上海交通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程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鄭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談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特任教授
劉林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特任教授
楊樹 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劉建釗 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長聘教授、生物醫用大分子研究所副所長
洪義 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
路建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曾鋼 北京大學智慧科學系資訊科學中心研究員
何慶林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
李丕龍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魏迪明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侯清潤 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溫庭斌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周先波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數量經濟教研室主任
任肖強 上海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
王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
麻志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系副教授
朱虹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副教授
張敏 北京大學資訊工程學院副教授
黃杜若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副教授
王琨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會計專業博士專案協調人
張海燕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
謝真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教授
王小曄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副教授
張沕琳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申睿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教授
才清華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梁建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宋穎達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副教授
羅俊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管理科學系副教授
郝盛泉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
許志偉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
張其磊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
方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資訊科學系副教授
沈曉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張厚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副研究員
趙克鋒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副教授
張杭輝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常任副教授
高鴻灝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助理教授
李鵬輝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助理教授
陳雲玲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助理教授
陸磊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助理教授
董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胡瑋 北京大學王選電腦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偉 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助理教授
陳倩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助理教授
謝聰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助理教授
洪玉蓉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祁涵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劉進圖 香港資深媒體人、《明報》前總編輯
招文亮 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政治助理
吳國才 香港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
何錦欣 香港教育局助理秘書長(高等教育)
餘嘉敏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助理秘書長(衛生),前無線電視、有線電視新聞報導員
張堅庭 香港電影導演、編劇,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胡杏兒 香港著名藝人
魏派賢 前亞視新聞記者、星島日報記者
龔偉怡 前無線新聞財經記者及主播
李臻 now寬頻電視主播
鄧小樺 電臺主持、誠品書店香港分店副店長
趙海珠 法國巴黎銀行上市衍生產品部聯席董事
林燕玲 渣打銀行股票衍生及仲介銷售部窩輪銷售副董事
毛尖 當代海派作家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