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学

香港恒生大学(英语: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HSUHK),简称恒大,前称恒生商书院恒生管理学院,由恒生商学书院改组而成,办学机构是恒生银行(汇丰集团成员),是香港的一所私立大学。大学由五个学院组成(包括商学院、传播学院、决策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翻译及外语学院),现有超过6,700名全日制学生、逾200名全职教学人员及逾360名全职行政及学术支援人员。 [1]
香港恒生大学(恒大)的历史可追溯至1980年,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何添慈善基金会、大昌贸易行、若干恒生银行创办人及恒生银行,慷慨捐资成立恒生商学书院(恒商)。从1980年至2009年,恒商的文凭与副学士学位课程在学界及商界甚具口碑,成绩斐然。 
香港行政长官于2009年度的施政报告指出,优良的私立大学在香港日趋重要。有见及此,恒商于2010年改组成为恒生管理学院(恒管),根据《专上学院条例》(第320章),注册成为非牟利私立专上学院,提供多元化本科及以上学位课程。2018年10月30日批准正名为香港恒生大学,成为中国香港第二所私立大学。 
香港恒生大学矢志成为区内具领导地位并以博雅教育为主导的私立大学;并通过教学、研究及服务,推动社会与世界发展。恒大由六个学院组成——商学院、传播学院、决策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翻译学院和研究生院。现有约6766名全日制学生及约220名全职教学人员。现提供27个四年制荣誉学士学位课程和14个硕士学位课程。

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恒生商学书院

香港恒生大学的前身,创校于1980年的恒生商学书院,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何添慈善基金会、大昌贸易行、恒生银行若干创办股东及恒生银行捐资成立。学校独立于其他机构运作。 
从1980至2009年,恒生商学书院的文凭与副学士学位课程在学界及商界甚具口碑。 
 

第二阶段:恒生管理学院

2010年,恒生商学书院改组成恒生管理学院,根据香港《专上学院条例》(第320章)注册为非牟利私立专上专上学院,并提供多元化本科及以上的学位课程。 
 

第三阶段:香港恒生大学

2018年10月30日,恒生管理学院发布新闻稿:基于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院校评审结果及教育局建议,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2018年10月30日通过授予恒生管理学院大学名衔,恒生管理学院正式更名为为“香港恒生大学(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大学由五个学院组成(商学院、传播学院、决策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翻译学院),现有约6766名学生(5911名本科课程学生和855名研究生课程学生) [3]及220名教学人员和365名行政及学术支援人员。 
更名为香港恒生大学之后,该校成为香港第十一所大学,也是继香港树仁大学之后第二所私立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五个学院及十一个学系,提供多元及创新的学位课程。 
商学院
会计学系
经济及金融学系
管理学系
市场学系
传播学院
决策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
数学、统计及保险学系
供应链即资讯管理学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艺术设计系
中文系
英文系
社会科学系
翻译与外语学院

教学建设

  • 本科生课程

香港恒生大学现提供26个四年制荣誉学士学位课程。本科课程的设计,力求三部分的均衡性,即主修科目、共同核心科目及选修科目。香港恒生大学亦开班副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主修科目以外的专修领域。本科生课程如下:
 
  • 研究生课程

香港恒生大学提供14个修课式(授课式)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所有课程均获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HKCAAVQ)审批认可及香港、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政府承认。

学术研究

顶尖专家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于香港恒生大学设立CIPSH文化遗产及创意人文教授,由艺术设计系系主任许焯权教授担任,于2024年8月1日起生效,任期五年。 
香港恒生大学商学院院长李海东教授跻身美国斯坦福大学最新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李海东教授是国际市场和商管学的著名学者,早前在国际学术研究网站Research.com的「2023中国最佳商管学者」排名中位列51。 
 

策略研究领域

  •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
  • 消费者及组织行为
  • 跨文化管理与国际市场
  • 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 大中华研究
  • 语言、文学及翻译科技
  • 公共政策及传播
  • 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应用程式 

研究资助

自2014-15学年起,恒生大学获研究资助局拨款约1.6243亿港元支持182个研究项目。大学十年来所获得的累积资助总额和项目总数,是所有合资格的自资院校中最高的。 
 

研究中心

9间研究所/中心涵盖大数据智能、大中华研究、公共政策、华人家族传承、全球供应链管理政策、ESG、佛学文献翻译、GILT(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以及商学。 
香港恒生大学研究中心一览表
研究中心名称(英文)
研究中心名称(中文)
所属
Big Data Intelligence Centre (BDIC)
大数据智能中心
决策科学学院
Centre for Greater China Studies (CGCS)
大中华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CPPR)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大学
Research Centre for ESG (CESG)
ESG研究中心
大学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usiness (RIB)
商学研究所
商学院
Chinese Family Succession Research Centre (CFSRC)
华人家族传承研究中心
商学院
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CMLCS)
媒体素养及传播研究中心
传播学院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of Global Supply Chain (PRISC)
全球供应链政策研究所
决策科学学院
Research Centre for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Texts (RCTBT)
佛学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翻译及外语学院

校园环境

教学设施

何善衡教学大楼
何善衡教学大楼于2012年9月17日正式启用。教学楼低层设有图书馆,内设参考及指定参考馆藏及学习共享空间;中层为多功能教学室、多媒体馆藏及语言学习中心和决策科学科技实验室;顶层设有虚拟现实中心–虚拟现实及大数据分析研究实验室、金融交易实验室及备有实时传译设备的会议厅——冯尧敬堂。 
李兆基综合大楼
李兆基综合大楼于2013年10月17日竣工,并于2013年11月4日起分阶段启用。中心设有六条线道的全天候室内恒温游泳池、面馆、室内运动场及学生组织会议室。室内运动场可用作五人足球场、羽毛球场及篮球场等。李兆基综合大楼另设有健身室、多用途活动室、舞蹈室及音乐室,并于屋顶设置有机蔬菜种植场及绿化竹林优闲活动空间。中心设有两条接驳桥,分别通往何善衡教学大楼及伟伦广场。 
伟伦广场
伟伦广场是露天广场及绿色庭院,设有林大辉钟楼及分层流水瀑布。广场于2014年3月5日开放使用。 
袁炳涛校园利国伟教学大楼
袁炳涛校园利国伟教学大楼于2013年9月2日正式启用。大楼低座设有可容纳400多人的顶尖级演艺厅,供国际会议、展览及表演之用。大楼另设有教学室、广播培训中心、多媒体培训中心、学系及行政办公室。顶层设有高级教职员办公室及李秉源会议厅。 
袁炳涛校园M座大楼
袁炳涛校园M座大楼于1980年建成,亦即恒生商学书院(恒商,即恒管前身)创校的同一年。自1980年代创校以来,恒商的工商管理文凭、工商管理副学士学位及其他专业课程,在学界及商界甚具口碑,教学都在M座教学行政大楼进行。2012年和2013年期间,大楼内的教学及行政办公室和教学室陆续迁往何善衡教学大楼和利国伟教学大楼。 
袁炳涛校园罗许洁珊楼
袁炳涛校园罗许洁珊楼于2008年建成,位于地下的电台广播录音室主要为传播学院学生提供先进尖端的教学设施。 
创意人文馆
「创意人文馆」是一座兼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大楼,位于校园最具历史部分和新近开发项目之间,贯通校园新旧建筑,同时喻意「新旧」连接起来。大楼设有展览廊、课室、演讲厅及学术办公室。 
 

生活设施

袁炳涛校园香港恒生大学赛马会住宿书院
香港恒生大学为首间及唯一在香港采用住宿书院制度的高等自资院校。 [7]学校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慷慨捐助港币二亿元,兴建香港恒生大学赛马会住宿书院。住宿书院由三幢不同高度的建筑群组成,毗邻主校园,提供约400个房间,可容纳约1,200名宿生,包括四个住宿书院:冯尧敬绿延书院、利易海伦博文书院、潘燊昌乐群书院及善衡康活书院。 
 

国际及地区荣誉

AppliedHE 2023 年「东盟地区+」私立大学评鉴大中华地区整体第一、毕业生就业能力第一 
全球首6%商学院(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认证)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 2021 」位列「优质教育」和「良好工作和经济增长」全球首200名
中国顶尖大学前30名(商业与管理第21名、社会科学与人文第24名、经济与金融第29名) 
 

大学校长

校长何顺文教授于2014年3月16日出任香港恒生管理学院(恒管)校长。他在香港出生及接受基础教育,其後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文学士(管理学与心理学),以优异成绩奖取得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资讯系统学硕士学位,及英国百兰福特大学会计与财务学哲学博士学位。曾获颁「英联邦学人」(Commonwealth Scholar)衔,现为英国、澳洲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文化传统

目的

开创和传授知识,培育负责任的领袖。 
 

愿景

致力成为区内具领导地位并以博雅教育为主导的私立大学; 并以卓越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及推动社会与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获得认同。 
 

使命

  • 透过「博雅+专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具备转化及赋权力量的全面教育体验;
  • 促进新知,承诺自由探索及负责任治学; 及
  • 培养具备明辨思维、创新力量、人文关怀、道德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全球公民与领袖。 

校训

博学笃行 

核心价值

互信、增值、创新、关怀、责任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